时间: 2025-04-29 13:1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10:43
“又当别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又当作另外的论述”,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原本的规则或标准不再适用,需要另作考虑或处理。这个成语强调了情况的特殊性和需要特别对待的必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又当别论”常用于描述复杂的人物关系或情节转折,强调某些情况下的特殊性。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重新评估或特殊处理的需求。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商业谈判中,它可能用来指代某些条款或协议的例外情况。
同义词:另当别论、特殊情况、例外情况 反义词:一般情况、常规处理、普遍适用
“又当别论”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情况特殊性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书面语,也广泛应用于日常口语中。
在**文化中,强调“情理法”的平衡,即情感、道理和法律的结合。因此,“又当别论”这个成语体现了在处理问题时,需要考虑到具体情况和人情世故,而不仅仅是僵化的规则。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理解和包容。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复杂或特殊情况时,需要有灵活的思维和宽容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使用“又当别论”的情况。例如,在处理家庭纠纷时,考虑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特殊关系,不能完全按照常规的法律程序来处理,需要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规则的森林里,有一片又当别论的绿洲,那里,情感的河流自由流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画面:在一片规则排列的树木中,有一块区域树木稀疏,阳光充足,象征着“又当别论”的特殊区域。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一段旋律中的变奏,象征着规则中的例外。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t's a different story”或“that's a different matter”,都表达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另作考虑的意思。
“又当别论”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教会我在面对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普遍规则,还要考虑到具体情况和特殊性。这种灵活性和包容性是有效沟通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素质。
至孙许之荫以锦衣,官二品三品,忠臣之后又当别论。
到黄金时代的路上,究竟是悲哀,是痛苦,是兴奋,是痛快?这都是~,不在乱弹之列。
1.
【又】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右手形,本左右的“右”。从“又”的字多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右手) 同本义 同: 右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此即今之右字。”-又,手也,象形。
复,再,再一次。
【引证】
《诗·郑风·缁衣》-敝予又改为兮。 、 《诗·小雅·小宛》-天命不又。 、 《仪礼·燕礼》-又命之。 、 《聊斋志异·促织》-又试之鸡。
【组词】
读了又读、 又是他、 又问、 又起个窖儿、 又称、 又说
2.
【当】
主领;典领。
【引证】
扬雄《甘泉赋》-诏招摇与太阴兮,伏钩使当兵。
抵押,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引证】
《左传·哀公八年》-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 、 《后汉书·刘虞传》-虞所赍赏,典当胡夷。 、 唐·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走笔还诗债,中由衣当药钱。
【组词】
当衣服;他把房子当了
3. 【别】
4.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