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45: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5:05
“山面”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山的侧面或面向某个方向的一面。字面意思是指山的某个面,这个面可以是山的正面、背面、左侧或右侧,具体取决于观察者的位置和山的形状。
在文学中,“山面”可能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观,营造氛围,或者象征性地表达某种情感或哲理。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直接地用来描述地理位置或方向。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地质学中,“山面”可能涉及到更精确的术语,如山坡的倾斜度、岩石的类型等。
“山面”这个词汇的构成简单明了,由“山”和“面”两个基本词汇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面”字已有表示物体表面的含义,因此“山面”一词的形成自然且直接。
在**文化中,山常常被赋予崇高、永恒和神秘的象征意义。因此,“山面”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可能承载着文化上的象征意义,如坚韧、稳重等。
对于我来说,“山面”这个词让人联想到宁静、壮丽和自然的美丽。它可能唤起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探索未知的渴望。
在我的旅行经历中,我曾多次站在不同的山面下,每一次都感受到自然的震撼和个人的渺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山面”:
山面如镜,映照着天空的蓝, 静默中,诉说着岁月的长。
想象一幅画面:一座巍峨的山面,阳光在其上跳跃,鸟鸣在山谷中回响,这样的场景不仅视觉上震撼,听觉上也充满生机。
在英语中,“山面”可以对应为“mountain face”或“mountain side”,虽然表达略有不同,但基本含义相似。
通过对“山面”这个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意义。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加深了我对自然景观和文化象征的理解。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