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2:4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2:43:10
暴徒:指那些使用暴力、破坏行为或非法手段进行抗议、骚乱或犯罪活动的人。这个词汇通常带有负面含义,暗示其行为是非法的、不道德的或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的。
“暴徒”一词源自汉语,由“暴”和“徒”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暴”指暴力或猛烈,“徒”指一群人或追随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那些使用暴力的人。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暴徒”的含义可能有所不同。在一些社会**中,暴徒可能被视为反抗压迫的象征,而在其他情况下,他们可能被视为社会秩序的破坏者。
“暴徒”一词通常引起负面情感,如恐惧、厌恶和不安。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混乱、暴力和无序的场景。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关于暴徒在抗议活动中使用暴力的描述,这让我对社会秩序和法律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可以将“暴徒”一词用于描绘黑暗、混乱的场景,如:
夜幕下,暴徒的脚步声
在寂静的街道上回响,
他们的面孔隐藏在黑暗中,
如同夜色中的幽灵。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戴着面具、手持棍棒的人在街头游荡的场景。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警笛声、玻璃破碎声和人群的尖叫声。
在英语中,“暴徒”可以对应为“thug”或“rioter”。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些词汇的使用和含义可能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暴力和非法行为。
通过对“暴徒”一词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词汇的选择和使用对表达情感和观点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理解和使用词汇是至关重要的。
1.
【暴】
(会意。古文从日,麃声。从日出艹米。本义:晒)。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暴,日干也。曝,俗。 、 《小尔雅》-暴,晒也。 、 《考工记》-书暴诸日。 、 《孟子》-一日暴之。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偃卧日中也。”-暴于南荣。 、 《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 、 《颜氏家训·书证》-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
【组词】
一暴十寒;暴炙、 暴背、 暴浣
2.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