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5: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5:01
出土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从地下挖掘出来,通常用于描述文物、化石、古迹等从地下的发现。基本含义是指某物被从埋藏的状态中发掘出来,常见于考古学和历史学领域。
“出土”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出”和“土”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出来”和“土地”。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史记》中提到的“出土文物”。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这个词在专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由于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出土”一词在考古学和文物保护领域尤为重要。每一次重大的出土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如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
“出土”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神秘和历史的厚重感,让人联想到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现代科学的探索精神。它激发了对过去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
在参观博物馆时,我曾亲眼见到一些出土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古代工艺的精湛,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出土”比喻为思想的觉醒或艺术的复兴:
在岁月的深处, 一缕光芒出土, 照亮了沉睡的诗行。
想象一幅画面:考古学家在夕阳下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刚出土的文物,背景音乐是悠扬的古琴声,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历史的沉淀。
在英语中,“出土”可以对应为“unearthed”或“excavated”,虽然意思相近,但“出土”更具有特色,因为它直接关联到的历史和文化。
“出土”这个词汇不仅在专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比喻意义。它不仅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也是语言多样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