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1:25
救灾:指在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或人为灾害(如火灾、事故等)发生后,采取的一系列救援、援助和恢复措施,以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救助受灾群众,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
救灾一词由“救”和“灾”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救”意味着帮助、拯救,“灾”则指不幸或灾难。随着时间的推移,“救灾”逐渐成为专门指代灾害发生后的一系列救援行动的词汇。
在**文化中,救灾体现了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在困难时刻团结一致、共克时艰。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救灾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视。
救灾一词往往带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让人联想到勇敢的救援人员、无私的志愿者和受灾群众的坚强。它激发了人们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帮助他人的渴望。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无数人投身到救灾工作中,展现了**人民的团结和坚强。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救灾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诗歌中,可以将“救灾”融入对英雄的赞美:
在废墟之上,英雄们挺身而出, 救灾的旗帜在风中飘扬。 他们用双手托起希望, 在黑暗中点亮生命的光芒。
视觉:救灾的画面往往包括救援人员在废墟中搜救、医疗队伍救治伤员、物资运输等场景。 听觉:救灾现场可能伴随着警笛声、救援指令声、人们的呼救声和感谢声。
在不同文化中,救灾的概念和实践有所不同。例如,日本在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严格的应急体系,而美国则有着完善的联邦应急管理体系。
救灾是一个充满力量和希望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人类在面对灾难时的团结和勇气,也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保护。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救灾”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达对人类共同挑战的关怀和责任感。
1.
【救】
(形声。从攴(pū),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救,止也。 、 《周礼·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 《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使之相救。 、 《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组词】
救止、 救祸、 救灭、 救熄、 救扑
2.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