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50: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50:25
“死且不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虽然死了,但其精神或影响仍然长存,不会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消失。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超越生命本身的不朽价值。
在文学作品中,“死且不朽”常用来形容那些英勇牺牲或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如烈士、伟人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极高评价。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哲学等,这个词汇可能会被用来讨论不朽的思想或文化遗产。
同义词:永垂不朽、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反义词:昙花一现、过眼云烟
“死且不朽”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文化,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对生命和死亡的哲学思考。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追求精神上的不朽,这种观念在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得到了体现。
在**文化中,“死且不朽”与儒家思想中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观念相呼应。这种观念强调个人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功绩和言论来实现精神上的不朽。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庄严和崇高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理想和信念而牺牲的英雄人物。它激发人们对不朽价值的追求和对英雄的敬仰。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极高评价,尤其是在谈论那些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遥远的天边,英雄的身影死且不朽,星辰见证了他们的光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英雄纪念碑或烈士陵园的画面,音乐上可以联想到庄严的进行曲或哀悼的音乐,视频则可以是关于英雄事迹的纪录片。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ve on in eternity”或“immortal”,强调的是永恒的存在和不朽的记忆。
“死且不朽”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它不仅是对英雄人物的赞美,也是对不朽价值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对英雄和理想的敬仰。
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22回:“乞念先君一脉,愿留性命,长为匹夫,~!”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且】
用在句末,相当于“啊”。
【引证】
《诗·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朽】
(形声。从木,丂(kǎo)声。本义:腐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朽,腐也。 、 《诗·周南·良耜》。释文:“烂也。”-荼蓼朽止。 、 《礼记·月令》。注:“气若有若无为朽。”-其臭朽。 、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论语》-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组词】
朽索、 朽壤、 朽木不可雕、 朽木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