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30: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30:53
词汇“土贼”在**方言中较为常见,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如山东、河北等地。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土贼”进行深入分析:
“土贼”字面意思是指“土”即地方性的、本地的,“贼”即盗贼、小偷。结合起来,“土贼”通常指的是本地的小偷或者行为不端的人,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
“土贼”一词的词源较为简单,主要是由“土”和“贼”两个字组合而成。在历史上,这个词可能随着地方方言的流传而逐渐形成,并在不同的地区有所演变。
在**传统文化中,对盗贼的描述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批判色彩。因此,“土贼”这个词在社会背景中往往与不良行为和道德败坏联系在一起。
提到“土贼”,人们可能会联想到不劳而获、破坏社会秩序的形象,因此在情感上往往带有厌恶和警惕的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某人的行为不端,可能会被周围的人私下称为“土贼”,以此来表达对其行为的不满和谴责。
在创作中,可以将“土贼”作为一个角色的标签,用来塑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偷形象,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深度。
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local thief”或“village thief”可以传达相似的意思。
“土贼”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地域和文化色彩,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还承载着对不良行为的道德评价和社会认知。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语言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贼】
(会意。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本义:残害;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贼,败也。 、 《荀子·修身》-害良为贼。 、 《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 《庄子·秋水》-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 《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毁则,坏法也。”-毁则为贼。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
【组词】
贼毫、 贼伦、 贼仁、 贼蚀、 贼义、 贼害、 贼蠹、 贼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