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10: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10:12
土质: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指的是土壤的性质和组成,包括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以及它们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土质是农业、地质学和环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土壤的肥沃程度、透水性、保水能力等特性。
“土质”一词源于汉语,由“土”和“质”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土”指土壤,“质”指性质或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和地质学领域,用以描述土壤的具体特性。
在传统文化中,土质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是农民生活的基础。土壤的肥沃程度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因此,土质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意义。
提到“土质”,我联想到的是大自然的肥沃和生命的孕育。它让我想到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以及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这种联想带有一种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劳动者的尊重。
在我小时候,家乡的土质非常适合种植水稻。每当春天来临,田野里一片繁忙的景象,农民们忙着翻耕土地,准备播种。那时的土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土质”:
春风拂过田野, 土质柔软如母亲的怀抱。 稻苗在温暖的土壤中苏醒, 生命的绿意在晨曦中绽放。
想象一片广阔的田野,土壤呈现出深棕色,湿润而肥沃。耳边是农民耕作时的吆喝声和犁地时土壤翻动的声音,这些声音和画面共同构成了对“土质”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土质”可以对应为“soil quality”或“soil texture”。在不同的文化中,土壤的重要性都是相似的,但在描述和重视的方面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农业文化中,土质可能更受重视,而在城市文化中,可能更多关注土壤的环境和生态价值。
通过对“土质”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土壤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是一个科学术语,也是连接人与自然、农业与环境的桥梁。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意如何准确和生动地使用“土质”这个词,以传达其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质】
(形声。从贝,斦(zhì)声。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质,以物相赘也。 、 《战国策·赵策》-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 《后汉书·班超传》-遂纳子为质。 、 清·方苞《狱中杂记》-犹质其首。
【组词】
质库、 质作、 质鬻、 质录、 质卖、 质债、 质当、 质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