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4:26: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4:26:13
“湿肉伴干柴”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或短语,它更像是一个描述性的词组。字面意思是指湿润的肉与干燥的柴火搭配在一起。这个描述可能在烹饪或野外生存的情境中出现,指的是一种不协调或不理想的组合。
在文学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不和谐或不匹配的情景,比如人物关系、环境设置等。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不协调的事物组合。在专业领域,如烹饪或野外生存,它可能直接描述食材与燃料的状态。
由于“湿肉伴干柴”不是一个固定的成语或短语,它的词源和演变没有特定的历史记录。它可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演变而来的描述性词组。
在某些文化中,烹饪和食物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湿肉伴干柴”这样的描述可能会引起人们对食物准备过程中不理想情况的共鸣。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一种挫败感或不满意的情绪,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不理想的状况。联想可能包括野外生存的困难、烹饪失败的场景等。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任何不协调或不理想的组合,比如不合适的团队合作、不匹配的装饰风格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湿肉伴干柴,火光难起舞,心事重重叠,夜深人静处。”
视觉上,可以想象湿漉漉的肉和干燥的柴火堆放在一起的场景。听觉上,可能是尝试点燃湿柴时发出的嘶嘶声和噼啪声。
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描述性词组可以用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湿肉伴干柴”这个词汇虽然不是一个常用的成语,但它提供了一个形象的比喻,用来描述不协调或不理想的状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地描述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1.
【湿】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xiǎn或jìn)声。本义:潮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 《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肾其畏溼。 、 《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 、 《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 、 《孟子·公孙丑上》-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组词】
湿洳、 湿渍渍、 湿风、 湿薪、 湿浸浸、 湿渌渌
2.
【肉】
(象形。甲骨文 字形,小篆,象动物肉形。“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动物的肌肉)。
指供食用的动物肉。
【引证】
《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肉,胾肉。 、 《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 、 《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可食肉矣。 、 《礼记·曾子问》-不归肉。 、 《周礼·内饷》-辨体名肉物。
【组词】
吃肉;蟹肉;家禽的黑肉;肉醢、 肉山脯林、 肉林、 肉腥、 肉糜、 肉羹
3.
【伴】
大貌。
【引证】
《说文》-伴,大貌。从人,半声。 、 《诗·大雅·卷阿》。传:“广大。”笺:“自纵弛之貌。”-伴奂尔游矣。 、 《礼记·大学》-心广体胖(伴)。 、 《孟子》-般(伴)乐怠傲。
4.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5.
【柴】
编木维护四周。
【引证】
《淮南子》-[周武王]乃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子之门。
【组词】
柴护
覆盖。
【引证】
《管子》-掘新井而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