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1: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1:24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瘙痒、干燥、裂开、渗液或结痂等症状。它可能是由过敏、环境因素、遗传或免疫系统问题引起的。
“湿疹”一词源自希腊语“ekzema”,意为“沸腾”或“爆发”。在中世纪拉丁语中,它被用来描述皮肤上的爆发性病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皮肤炎症。
在某些文化中,湿疹可能被视为一种需要隐藏的疾病,导致患者感到羞耻。然而,随着对皮肤病的认识增加,社会对湿疹患者的接受度也在提高。
湿疹可能让人联想到瘙痒和不适,以及对个人形象的影响。它也可能引发对过敏原和环境因素的担忧。
个人可能在童年时期经历过湿疹,这可能导致对某些食物或物质的过敏,以及对皮肤护理的特别关注。
在诗歌中,湿疹可以被比喻为生活中的“不速之客”,总是在不经意间出现,带来不必要的烦恼。
湿疹可能让人联想到干燥、裂开的皮肤图像,以及抓挠时发出的声音,这些都可以在视觉艺术或声音作品中得到表现。
在不同语言中,湿疹的术语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描述的皮肤症状通常是相似的。例如,在西班牙语中,湿疹被称为“eczema”。
湿疹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交流和情感表达。了解湿疹的各个方面,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常见皮肤病的复杂性,并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更准确地使用这一词汇。
1.
【湿】
(会意兼指事。从水,顯(xiǎn或jìn)声。本义:潮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 、 《素问·五常正大论》。注:“溼,土气也。”-肾其畏溼。 、 《考工记·弓人》。注:“溼,犹生也。字多以濕为之。”-必因角干之溼以为之柔。 、 《说文》。按,本指水名,假借为濕。-濕,濕水,也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濕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 、 《孟子·公孙丑上》-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 唐·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组词】
湿洳、 湿渍渍、 湿风、 湿薪、 湿浸浸、 湿渌渌
2.
【疹】
病。
【引证】
《洛阳伽蓝记》-遂动旧疹,缠绵经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