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4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46:17
“尽节”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或场合中,尽可能地遵守或体现某种规范、仪式或礼节。它强调的是在行为上做到符合既定的标准或期望,尤其是在公共或正式的场合。
在文学中,“尽节”可能用来描述人物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依然坚守道德或礼仪的行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相关的概念如“守规矩”、“讲礼貌”等则较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外交,尽节可能指的是严格遵守相关的程序和礼仪。
“尽节”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尽”(完全、彻底)和“节”(规则、礼节)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如《礼记》等,已有关于遵守礼节的论述,而“尽节”作为一个词组,可能是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在**传统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尽节”在社会交往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体现了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和对社会规范的遵守。
“尽节”这个词汇给人以正式、庄重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需要严格遵守的场合,如婚礼、葬礼等。在个人情感上,它可能引起对传统和秩序的尊重感。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在家庭聚会还是在工作场合,尽节都是维护和谐关系的重要因素。例如,在家庭聚餐时,遵守餐桌礼仪就是一种尽节的表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尽节开,花间小径步履来。”这里,“尽节”用来形容花朵按照季节规律开放,增添了诗意。
视觉上,“尽节”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划一的队伍或庄重的仪式场面。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庄重的音乐或正式场合的致辞。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etiquette”或“protocol”,它们也强调在特定场合下的行为规范和礼节。
“尽节”这个词汇在强调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人和社交层面,它有助于维护秩序和和谐。在学*语言和理解文化时,理解和应用“尽节”这样的词汇是不可或缺的。
1.
【尽】
(尽原为“盡”的俗字;今为“盡”的简化字。会意。甲骨文字形表示手持刷子洗刷器皿。盛东西的器皿只有空了才能洗刷。本义:器物中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盡,器中空也。
【组词】
尽觞、 尽光
竭;完;没有了。
【引证】
《广韵》-尽,竭也,终也。 、 《小尔雅》-尽,止也。 、 《墨子经》-尽莫不然也。 、 《礼记·哀公问》。疏:“谓竭尽。”-固民自尽。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孟子》-尽信书。 、 《礼记·曲礼》-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 《墨子·公输》-攻械尽。 、 《墨子·七患》-民力尽于无用。 、 《荀子·哀公》-马力尽矣。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林尽水源。 、 唐·王维《观猎》诗-雪尽马蹄轻。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尽吾齿。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三戒》-尽其肉。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必尽吾力。 、 《聊斋志异·狼三则》-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组词】
尽言、 尽志、 尽哀、 尽盘将军、 尽敬
2.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