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19: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19:39
词汇“恻动”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组合,“恻”通常与“恻隐”相关,表示同情、怜悯;“动”则表示动作或情感的激发。因此,如果强行解释,“恻动”可能指的是因同情而引起的情感或行为上的触动。
由于“恻动”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作者创造性地使用这个词,它可能用来描述一种深刻的同情和情感的共鸣。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这个词可能不会被使用。
由于“恻动”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不明确。可能是由“恻隐”和“动”两个词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强调同情和人文关怀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恻动”可能被用来强调情感的深度和行为的真诚。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温暖、同情和人性中的善良。它可能激发人们对他人苦难的关注和帮助的愿望。
由于“恻动”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描述对他人不幸的深刻同情时,可能会间接体现这个词的含义。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恻动”来表达一种超越普通同情的深刻情感:
结合图片或音乐,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柔和的光线、温暖的色调和柔和的音乐,象征着同情和关怀。
由于“恻动”不是一个通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不明确。在其他语言中,可能需要寻找表达类似情感的词汇。
尽管“恻动”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体现了同情和情感共鸣的概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更精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1.
【恻】
(形声。从心,则声。本义:悲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恻,痛也。 、 《广雅》-恻,悲也。 、 《易·井》-井渫不食,为我心恻。 、 《汉书·淮南宪王钦传》-朕恻焉不忍闻。 、 《汉书·鲍宣传》-岂有肯加恻隐于细民?
【组词】
凄恻、 恻痛
2.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