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3:38
“暗弱无断”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的性格或行为缺乏果断和坚定,表现出软弱和犹豫不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决策或困难时,缺乏决断力,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不能坚定地做出决定或采取行动。
在文学作品中,“暗弱无断”常用来描绘角色的性格特点,特别是在描述反面人物或软弱无力的角色时。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或描述某人的行为不够果断。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领导力或决策能力的不足。
“暗弱无断”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于性格和行为特点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缺乏决断力的常用词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果断和坚定被视为重要的品质,特别是在领导者和决策者中。因此,“暗弱无断”这个成语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常被用来批评那些缺乏这些品质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不受欢迎的性格特点。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无法做出决定的人,或者在团队中无法承担责任的角色。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做出重要决策的时刻。如果我们在这些时刻表现出“暗弱无断”,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因此,意识到并努力克服这种倾向是非常重要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他暗弱无断,错过了星辰的指引。”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在黑暗中犹豫不决的人影。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重的叹息声或犹豫不决的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decisive”或“wavering”,它们也用来描述缺乏决断力的性格特点。
“暗弱无断”这个成语强调了决断力和坚定性的重要性。在个人发展和团队领导中,避免这种性格特点对于成功至关重要。通过理解和应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识别并改进自己在决策时的不足。
《资治通鉴·卷九十一·晋元帝太兴三年》:“(司马保)好读书而暗弱无断,故及于难”。
1.
【暗】
(形声。从日,音声。本义:昏暗)。
同本义。与“明”相对。
【引证】
《说文》-暗,日无光也。 、 《论衡·说日》-日中光明,故其出入时光暗,故大。 、 蔡元培《图画》-体之感何自起?曰,起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
【组词】
昏暗、 暗中摸索
2.
【弱】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shān)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引证】
《说文》-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 、 《易·大过》-栋桡,本末弱也。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颉遇王子弱焉。 、 《淮南子·原道》-志弱而事强。 、 《孙子·谋攻》-辅隙者则国必弱。 、 《左传·哀公十年》-众散为弱。 、 《商君书·错法》-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 、 《周书·武顺》-两争曰弱。 、 陈寿《隆中对》-然操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 《老子》-弱者道之用。 、 陶潜《游斜川》-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
【组词】
弱植、 弱道、 弱人、 弱湍、 弱力、 弱才、 弱孤、 弱门
3.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4.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