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4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7:45
词汇“振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生僻或古雅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振”通常指振动、振作,而“栗”则可以指栗子,也可以指因恐惧或寒冷而颤抖。因此,“振栗”可能指的是因恐惧或寒冷而身体颤抖的状态。
“振栗”的字面意思和基本含义是指因恐惧或寒冷而身体颤抖。
在文学作品中,“振栗”可能用来形容人物因恐惧或寒冷而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增强场景的紧张或悲凉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发抖”、“颤抖”等更为通俗的表达。
“振栗”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用于描述因恐惧或寒冷而身体颤抖的状态。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被更为通俗的表达所替代。
在古代文学中,“振栗”可能常用于描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生理反应,如恐惧、寒冷等,用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振栗”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寒冷的冬夜、恐怖的场景或是人物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带来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情感反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发抖”或“颤抖”等词汇来描述类似的情境,而“振栗”这个词汇则可能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遇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振栗”融入到描述恐怖或寒冷场景的诗歌或故事中,如: “寒风呼啸,夜幕低垂,孤灯下,她的身影振栗,仿佛被无尽的黑暗吞噬。”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在寒风中颤抖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低沉、紧张的旋律来增强“振栗”带来的情感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也有类似的表达来描述因恐惧或寒冷而身体颤抖的状态,如英语中的“shiver”或“tremble”。
“振栗”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能够形象地描述因恐惧或寒冷而身体颤抖的状态,具有一定的文学表现力。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多样性和表现力。
1.
【振】
(形声。从手,辰声。本义:赈济;救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振,举救也。 、 《小尔雅·广言》-振,救也。 、 《周礼·大司徒》-三曰振穷。 、 《国语·周语》-踣弊不振。 、 《易·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组词】
振恤、 振贷、 振业、 振穷
2.
【栗】
(会意。甲骨文象结了果实的栗树形。本义:木名。果实也称栗,可食)。
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叫栗子,果仁味甜,可以吃。木材坚实,供建筑和制器具用;树皮可供鞣皮及染色用;叶子可喂柞蚕。
【引证】
《说文》-栗,栗木也。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公羊传·文公二年》-练主用栗。 、 《论语》-哀公同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组词】
栗主、 栗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