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25: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5:12
“举国上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整个国家从上到下,即包括国家领导层到普通民众的所有层面。基本含义是指全国范围内的人们都参与或关注某件事情,强调一种全民动员或普遍关注的状态。
“举国上下”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表达,用以描述国家层面的统一行动或情感。
在文化中,“举国上下”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精神,反映了人民在面对重大**时的集体行动和共同情感。这种表达也体现了国家对民众的号召力和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感。
这个词汇给人以团结、热情和力量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全国人民共同为同一个目标努力的情境,激发爱国情感和集体荣誉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证“举国上下”在重大体育赛事中的应用,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全国人民的热情和支持体现了这一成语的真正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举国上下,心连心,共筑梦想的桥梁。”
想象全国人民在国庆阅兵时的壮观场面,或是全国上下为某项重大工程共同努力的场景,这些都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nationwide”或“across the country”,但这些表达没有“举国上下”所蕴含的集体情感和深度。
“举国上下”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地理范围,更传达了一种集体精神和共同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和表达集体行动和共同情感的内涵。
苟且偷惰,习焉成风,举国上下,颓然以暮气充塞之。
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健儿喜获金牌,~欢腾一遍。
1.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3.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