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29: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29:08
词汇“从违”源自汉语,字面意思是指“顺从或违背”。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某种要求、命令或期望时,是选择服从还是反抗。
在文学作品中,“从违”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心理斗争和道德抉择,如在面对不公正的命令时,人物是选择顺从还是违抗。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日常对话,讨论某人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选择。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伦理学,这个词可能用于讨论遵守规则或法律的重要性。
“从违”作为一个复合词,由“从”和“违”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从”意味着跟随或顺从,而“违”则意味着违背或违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固定在描述个人在道德或法律选择上的态度。
在**传统文化中,顺从被视为一种美德,尤其是在家庭和权威关系中。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权利和自主性的重要性也日益被强调,因此“从违”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可能更加复杂,涉及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之间的平衡。
“从违”这个词可能引发关于道德选择和个人责任的深刻思考。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在压力下保持原则的勇气,或是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面临“从违”的选择,比如在工作中是否遵守不合理的规则,或在家庭中是否坚持自己的意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夜的深渊,星辰从违,指引迷途的旅人。”
视觉上,“从违”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站在十字路口的人,面临选择。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紧张的沉默或决断的瞬间。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obedience vs. disobedience”,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顺从和违抗的看法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从违”是一个深刻反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词汇,它不仅涉及道德和法律的选择,也触及个人身份和自由的本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
1.
【从】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二人相从形。本义:随行,跟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従,随行也。 、 《周礼·司仪》-客从拜辱于朝。 、 《易·坤》-或从王事。 、 《易·夏小正》-啬人不从。 、 《诗·邶风·击鼓》-从以孙子。 、 《淮南子·泛论》-禽兽可羁而从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组词】
从龙、 从学、 从骑、 从嫁、 从井救人
2.
【违】
(形声。从辵(chuò),韦声。本义:离开;背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违,离也。 、 《尔雅》-违,远也。 、 《诗·邶风·谷风》。传:“离也。”-中心有违。 、 《书·酒诰》-薄违农父。 、 《楚辞·离骚》-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组词】
违别、 违离、 违恋、 违阔、 违署、 违远、 违间、 违弃、 违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