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59: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59:22
恩怨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恩”和“怨”两个字组成。其中,“恩”指的是对他人的好处或恩惠,而“怨”则指的是对他人的不满或仇恨。因此,“恩怨”字面意思是指人与人之间因恩惠和仇恨而产生的复杂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恩怨”常用来描述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如武侠小说中的师徒、兄弟、情侣之间的爱恨情仇。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恩怨”来简述某人与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例如“他们两家有很多恩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探讨“恩怨”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同义词:纠葛、恩仇、恩怨情仇 反义词:和谐、和睦、友好
同义词“纠葛”强调的是关系的复杂和难以解决,而“恩怨”则更侧重于恩惠与仇恨的对比。反义词“和谐”等则完全相反,指的是关系的融洽和友好。
“恩怨”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其基本含义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相对稳定。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史记》等,都可以找到“恩怨”的使用例证。
在**传统文化中,“恩怨”常常与报恩和复仇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如“报恩”和“报仇”是古代侠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背景中,“恩怨”也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社会关系的动态变化。
“恩怨”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复杂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戏剧性的冲突和深刻的情感纠葛。它可能激发人们对正义、道德和人性的深层次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因恩怨而产生的家庭或朋友间的矛盾。例如,家族企业中因继承问题而产生的恩怨,或者朋友间因误解而积累的怨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恩怨如潮水,涨落不定,爱恨交织,情深似海。”
视觉上,“恩怨”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装剧中的剑拔弩张的场景,或者是家族谱系图中错综复杂的线条。听觉上,可能会让人想起古筝或二胡演奏的悲壮音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grudge”或“vendetta”,它们也表达了因过去的恩惠或伤害而产生的长期仇恨。
“恩怨”是一个充满情感和历史深度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也揭示了文化和社会的深层结构。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恰当使用“恩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沟通的深度和准确性。
1.
【恩】
(形声。从心,因声。本义:恩惠)。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恩,惠也。 、 《礼记·丧服四制》-恩者,仁也。 、 《韩非子·用人》-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
2.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