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41: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41:44
天灾地变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天上的灾难和地上的变化。它通常用来形容自然界发生的巨大灾难,如地震、洪水、火山爆发等,这些灾难往往具有破坏性,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在文学作品中,天灾地变 常被用来形容宏大的自然灾害场景,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词组来描述任何突发的、不可预测的灾难**。在专业领域,如地质学、气象学等,这个词组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特定的自然现象。
同义词:自然灾害、天灾人祸、灾难性 反义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太平盛世
同义词中,“自然灾害”更侧重于自然现象本身,而“天灾人祸”则包括了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反义词则表达了与灾难相对的和平与安宁的状态。
天灾地变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在古代,人们往往将自然灾害视为天意或神灵的警示,因此这个词组带有一定的和神秘色彩。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灾害有了更理性的认识,但这个词组仍然保留了其描述灾难的原始意义。
在文化中,天灾地变** 常常与天命、风水等传统观念联系在一起。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组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灾难的无奈。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更多地从科学角度理解和应对自然灾害。
天灾地变 这个词组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壮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破坏、失去和重建,同时也激发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视。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天灾地变 这个词组被广泛使用,用来描述那场灾难的巨大破坏力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场灾难也促使我更加关注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天灾地变,山河破碎,
人间悲歌,泪洒长空。
天灾地变 这个词组让人联想到灾难电影中的震撼场景,如《2012》中的世界末日景象,或是《后天》中的极端气候变化。这些视觉和听觉的联想增强了词组的冲击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natural disasters" 或 "catastrophes"。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类似的含义,但在具体使用和情感色彩上可能有所不同。
天灾地变 这个词组不仅描述了自然界的巨大灾难,也反映了人类对这些灾难的认知和应对。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组的深层含义和使用场景,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信息。
比年以来,天灾地变,都在秦凉。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
3.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4.
【变】
(形声。从攴(pū),孌(luán)声。本义:变化,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变,更也。 、 《小尔雅》-变,易也。 、 《白虎通》-变者,非常也。 、 《易·系辞》-一阖一辟谓之变。 、 《吕氏春秋·察今》-病变而药不变。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三国志·诸葛亮传》-无下有变…百姓熟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得已,变姓名。
【组词】
变文协韵、 天气突变;巨变、 变豹、 变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