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07: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07:48
词汇“山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的器物名称。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山罍”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山罍”(shān léi)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形状似山,故名。《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山罍,酒器也”。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山罍”常用来形容宴饮场合的盛况,如“觥筹交错,山罍满座”。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研究古代文化和考古学领域,仍会提及。
“山罍”一词源自古代,其形状设计灵感可能来自山峦,用以象征稳固和丰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器物逐渐从日常生活中消失,词汇也变得生僻。
在古代,山罍不仅是实用的酒器,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祭祀和宴会中使用,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和文化。
提到“山罍”,可能会联想到古代的宴饮文化,以及那种庄重而热烈的氛围。它带给人的是一种历史沉淀和文化传承的情感。
在现代生活中,“山罍”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参观博物馆或阅读古代文献时,可能会遇到,从而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宴会的诗歌时,可以写道:“山罍映月影,酒香溢古庭。”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宴会上,山罍排列,酒香四溢,伴随着古琴的悠扬,营造出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山罍”的词汇,但类似的酒器在不同文明中都有出现,如古希腊的krater。
“山罍”作为一个古雅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对于语言学习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罍】
酒樽,也可用来盛水。同“櫑 ”。
【引证】
《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 、 《周礼·春官·司尊彝》-皆有罍。 、 《礼记·明堂位》。疏:“罍,犹云雷也,画有山云之形也。-山罍,夏后氏之尊也。
【组词】
罍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