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5: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5:45
“活生生”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事物处于活动状态,具有生命力。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真实的、有生命的、非抽象的”,常用来形容人或动物处于活动状态,或者事物具有鲜明的现实感。
“活生生”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活”和“生生”两个词组成,强调事物的生命力和活动状态。在汉语中,这个词的使用历史悠久,且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和用法也逐渐丰富。
在**文化中,“活生生”常用来强调事物的真实性和生命力,与“虚构”、“抽象”相对。在社会交流中,这个词也常用来表达对事物真实性的肯定。
“活生生”这个词给人以强烈的现实感和生命力,让人联想到充满活力和动感的事物。在情感上,它常常带有一种积极、正面的情绪,让人感到事物是真实存在的,而非虚幻或抽象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用“活生生”来形容那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比如一次精彩的演讲、一场生动的表演,或者一次亲眼所见的自然奇观。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晨曦中的花朵,活生生地绽放,每一瓣都诉说着生命的奇迹。”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充满活力的自然景象,如一群鸟儿在蓝天中飞翔;结合音乐,可以是一首充满节奏感和生命力的乐曲,如《春之声》。
在英语中,“活生生”可以对应为“vivid”或“alive”,但“vivid”更多强调的是生动、鲜明的形象,而“alive”则更侧重于生命状态。
“活生生”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它不仅强调事物的生命力和活动状态,还能传达出一种真实、鲜活的感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个词的用法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生动和有力。
1.
【活】
(形声。从水,昏(kuò)声。本义:流水声。用本义时读(guō))。
生存。与“死”相对。
【引证】
《诗·邶风·击鼓》-不我活兮。 、 《书·太甲》-不可活。 、 《孟子》-民非水火不生活。 、 《楚辞·天问》-巫何活焉?
【组词】
鱼在水里才能活;这个孩子只活三个月;活到高龄而且精力充沛;活头儿
2.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3.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