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40: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40:01
当之有愧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担当起来感到惭愧”。它表达的是一个人在承担某项职责或接受某种荣誉时,内心感到不配或不够资格,因此感到羞愧或不安。
当之有愧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源自**古代的谦虚文化。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谦虚和自省,这个成语正是这种文化价值观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表达内心不安和自谦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谦虚被视为一种美德。当之有愧** 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在面对荣誉或责任时保持谦逊和自省的态度。在社会交往中,使用这个成语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评估。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内省和谦卑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面对荣誉时的不安和自我怀疑,以及对自身能力的客观评价。这种情感反应可以影响人们的自我认知和表达方式,促使人们在面对成就时保持谦逊。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经在一次团队项目中被推选为负责人,但内心感到当之有愧,因为我觉得自己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领导团队。这种感觉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学*和提升自己,以更好地承担责任。
在诗歌中,可以将 当之有愧 融入到表达内心矛盾和挣扎的诗句中:
荣誉如风,轻抚我心,
当之有愧,自省深沉。
星光璀璨,我心黯淡,
谦卑之路,漫长且艰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脸上带着复杂的表情,既有喜悦也有不安。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段旋律柔和且略带忧郁的音乐,来表达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I feel unworthy" 或 "I feel undeserving",这些表达也传达了一种不配或不够资格的感觉。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荣誉和责任的感受可能有所不同,但这种内心的不安和自省是普遍存在的。
当之有愧 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谦虚和自省的文化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成就时保持谦逊和客观的态度。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社会背景中的意义和影响。
我只为大家做了一点儿好事,却得到同志们的高度赞扬,我真是当之有愧呀!
1.
【当】
主领;典领。
【引证】
扬雄《甘泉赋》-诏招摇与太阴兮,伏钩使当兵。
抵押,用实物作抵押向当铺借钱。
【引证】
《左传·哀公八年》-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 、 《后汉书·刘虞传》-虞所赍赏,典当胡夷。 、 唐·白居易《自咏老身示家属》-走笔还诗债,中由衣当药钱。
【组词】
当衣服;他把房子当了
2.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3. 【有】
4.
【愧】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引证】
《礼记·儒行》-小则如愧。 、 《诗·大雅·抑》-尚不愧于屋漏。 、 《诗·小雅·何人斯》-不愧于人。 、 《魏书·列女传》-虽颜惭未知心愧。 、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 清·周容《芋老人传》-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下恐愧吾师矣。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兹游快且愧矣。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兼愧贵家子。
【组词】
愧心、 愧悔、 愧服、 愧灼、 愧天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