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2:10
“呲牙咧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露出牙齿,张开嘴巴。基本含义通常用来形容人因为疼痛、愤怒、嘲笑或其他强烈情绪而面部扭曲的样子。
在文学作品中,“呲牙咧嘴”常用来描绘角色的表情,增强情感的表达。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加生动和直接,用来描述某人的面部表情。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面部表情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的非语言沟通方式。
同义词:龇牙咧嘴、面目狰狞 反义词:面带微笑、和颜悦色
同义词“龇牙咧嘴”和“面目狰狞”都强调了面部表情的扭曲,但“龇牙咧嘴”更侧重于牙齿的露出,而“面目狰狞”则更强调整体表情的凶恶。
“呲牙咧嘴”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呲牙”和“咧嘴”两个动作组合而成,形象地描述了人的面部表情。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也常见,但这个成语的具体起源和演变过程需要进一步的语言学研究来确定。
在**文化中,面部表情是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因此,“呲牙咧嘴”这样的成语在描述人物情感时非常有效。在社会交往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人们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
这个词汇给我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往往与疼痛或愤怒相关联。然而,在某些情境下,如描述动物的捕食行为时,也可能带有一种自然的生动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描述一个孩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摔倒后的表情,或者在描述电影中的一个紧张场景时使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狼群呲牙咧嘴,月光映照着它们的野性。”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狼在月光下呲牙咧嘴的场景,这种画面往往带有一种原始和野性的美感。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狼群的嚎叫声,增强了这种表情的强烈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rinning menacingly”或“baring teeth”,这些表达也强调了牙齿的露出,但可能不如“呲牙咧嘴”那样生动和形象。
“呲牙咧嘴”这个成语在描述强烈情感和生动场景时非常有用。了解其字面意义、语境使用和情感联想,可以帮助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更准确和生动地使用这个词汇。
1.
【呲】
〖口语〗申斥,斥责。
【引证】
《说文》 -呲,苛也。 、 《庄子·列御寇》-呲其所不为者也。
【组词】
挨了一顿呲
2.
【牙】
(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槽牙)。
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
【引证】
《说文》-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 《左传·隐公五年》。疏:“颔上大齿谓之牙。”-皮草齿牙。 、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组词】
牙祭、 牙疼咒
3.
【咧】
相当于“了”、“啦”、“哩”等。
【引证】
《老残游记》-老爷们叫你来为开心的,你可哭开自己咧!那不得罪人吗?快别哭咧!
4.
【嘴】
(嘴,本作觜。嘴是后起的累增字。形声。从口,觜(zuǐ)声。本义:同“觜”。猫头鹰之类头上的毛角)。
同本义。
【引证】
《集韵》-觜,鸱旧头上角觜。或作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