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0:15: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0:15:00
唇舌: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人的嘴唇和舌头,但在汉语中,它通常用作比喻,指的是言语、口才或辩论的能力。它强调通过言语来表达意见、说服他人或进行争论。
“唇舌”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字面意义简单明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比喻意义逐渐成为主要用法。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唇舌”比喻言语的例子。
在**文化中,言语被视为重要的社交工具,因此“唇舌”这一词汇强调了言语的力量和重要性。在社会交往中,善于运用“唇舌”的人往往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影响他人。
“唇舌”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联想是言语的力量和灵活性。它让我想到那些能够用言语打动人心、改变局势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的唇舌功夫非常了得,总能用恰当的言辞激励学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言语的力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唇舌”:
唇舌如风,吹散疑云,
言语如泉,滋润心田。
想象一个人在辩论中,唇舌快速移动,声音洪亮,这种视觉和听觉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言语的生动和力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loquence”或“silver tongue”,它们都强调了言语的流畅和说服力。
通过对“唇舌”这一词汇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言语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是影响和说服他人的有力武器。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提升自己的言语技巧。
1.
【唇】
(形声。从口,辰声。本义:嘴唇)。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释形体》-脣,缘也,口之缘也。 、 《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脣亡齿寒者。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组词】
唇吻、 唇红齿白、 唇不离腮、 唇齿之邦
2.
【舌】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 、 《易·说卦》-兑为口舌。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在窍为舌。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组词】
舌举、 舌挢不下、 舌刺刺、 舌敞唇穿、 舌簧、 舌干唇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