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2:2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2:29:47
“俚鄙”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俚”和“鄙”两个字组成。其中,“俚”通常指粗俗、不正式的语言或行为,而“鄙”则指粗野、低下或不文明。结合起来,“俚鄙”通常用来形容言语或行为粗俗、低下,不符合社会规范或文化标准。
“俚鄙”一词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汉语中对粗俗行为的描述。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其含义和用法也有所演变,但核心意义仍围绕着对不文明行为的批评。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俚鄙”可能被用来区分社会阶层或文化水平。例如,在强调礼仪和文明的社会中,俚鄙的言行可能会受到更多的批评和排斥。
“俚鄙”一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这种联想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人或行为的评价和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言行粗俗的人,这时“俚鄙”一词就能很好地描述这种情况。例如,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说脏话的人,就可以被形容为言行俚鄙。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俚鄙”一词用来描绘一个粗俗的角色或场景,以此来增强作品的现实感和批判性。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展示一些粗俗的言行,如不文明的街头行为,以此来强化“俚鄙”一词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词汇来描述粗俗的行为,如英语中的“vulgar”或“coarse”,这些词汇在含义和用法上与“俚鄙”有一定的相似性。
通过对“俚鄙”一词的深入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和意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正确使用“俚鄙”一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评价不文明的行为,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追求文明和礼貌的言行。
1.
【俚】
(形声。从人,里声。本义:聊赖)。
同本义,赖以生活或依靠的事物。
【引证】
《说文》。按,聊者,赖也。-俚,聊也。 、 《汉书·李布栾布田叔传》-夫婢妾贱人,感概而自杀,非能勇也,其画无俚之至耳。
2.
【鄙】
(形声。从邑,啚(bǐ)声。本义:五百家(周代户口单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鄙,五酂为鄙。 、 《周礼·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 、 《周礼·宰夫》。注:“五百家为鄙。”-县都之治。 、 《周礼·太宰》。注:“都之所居曰鄙。都鄙距国五百里,为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以八卿治都鄙。 、 《吕氏春秋》。高诱注:“鄙,五百家也。”-命司徒,循行县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