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1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11:10
词汇“王赋”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其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出发。
“王赋”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王的赋税”或“王所征收的赋税”。在这里,“王”指的是君主或统治者,“赋”通常指的是古代国家向人民征收的税赋。
在古代**,“王赋”可能指的是君主或诸侯国向其臣民征收的税赋,这是一种政治和经济上的概念。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社会的财政状况或统治者的权威。
同义词:王税、王征、王贡 反义词:民赋、民税(这些词汇更多指的是民众自发或按规定缴纳的税赋,而非君主征收的)
“王赋”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王”和“赋”都是古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仍然可以见到。
在**古代社会,王赋是君主权力的象征,也是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税收体系。
提到“王赋”,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严苛和百姓的苦难,以及君主的权威和统治。
由于“王赋”不是一个日常使用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诗歌时,可以使用“王赋”来描绘古代社会的财政状况或百姓的生活状态。
结合古代**的图像资料,如古代货币、税收记录等,可以更好地理解“王赋”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官员宣读税收政策的场景。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国王的税收”或“君主的贡赋”,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君主权力的财政体现。
“王赋”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理解古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过去的文化和社会。
1.
【王】
统治、领有一国或一地。
【引证】
《诗·大雅》-王此大邦,克顺克比。 、 《史记·项羽本纪》-欲王关中。 、 、 《史记·留侯世家》-沛公为汉王,王巴、蜀。
作皇帝,称王。
【引证】
《孟子·梁惠王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公孙丑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 《商君书》-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
2.
【赋】
(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赋,敛也。 、 《广雅》-赋,税也。 、 《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厥赋惟上上错。 、 《法言·问道》-七赋之所养。 、 《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而令贡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组词】
赋银、 赋粟、 赋里、 赋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