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11: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11:44
词汇“燔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燔瘗”进行深入分析。
“燔瘗”由两个字组成:
结合起来,“燔瘗”指的是古代祭祀时既焚烧又埋藏祭品的一种仪式。
在古代文献中,“燔瘗”常用于描述祭祀活动,尤其是在描述古代帝王或贵族的祭祀仪式时。例如,《周礼》中有关于“燔瘗”的记载,描述了古代祭祀的详细过程。
“燔瘗”一词源于古代汉语,主要出现在《周礼》等古代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仪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因此“燔瘗”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
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祖先的纪念。“燔瘗”作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信仰和文化传统。
“燔瘗”一词带有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祭祀场景,感受到古人对神灵的虔诚和对生命的敬畏。
由于“燔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化和历史时,了解“燔瘗”的意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和礼仪。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燔瘗”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元素,用来描绘古代祭祀的场景,增添作品的历史感和神秘感。
想象一下古代祭祀的场景,焚烧的祭品和埋藏的祭品,伴随着祭祀者的祈祷声,形成一幅古老而庄严的画面。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祭祀仪式也有焚烧和埋藏祭品的做法,但具体的名称和仪式细节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燔瘗”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信仰和文化传统。虽然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但它在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1.
【燔】
(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 、 《列子·黄帝》-藉芿燔林。 、 《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燔之于四通之衢。 、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 、 《庄子·盗跖》-抱木而燔死。 、 《史记·平津侯生父传》-燔其茏城。 、 《汉书·宣帝纪》-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 、 《汉书·儒林传》-燔诗书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组词】
燔燎、 燔石、 燔刑、 燔燃、 燔销
2.
【瘗】
埋物祭地。
【引证】
《吕氏春秋》。高诱注:“祭土曰瘗。年,谷也。有谷祭土,报其功也。无谷祭土,禳其神也。”-有年瘗土,无年瘗土。 、 汉·扬雄《河东赋》-伊年暮春,将瘗后土。
【组词】
瘗坎、 瘗地、 瘗玉、 瘗土、 瘗毛血、 瘗位、 瘗埋、 瘗缯
埋葬。
【引证】
晋·潘岳《西征赋》-夭赤子于新安,坎路侧而瘗之。
【组词】
瘗土、 瘗埋、 瘗葬、 瘗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