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9:27
“伸手”字面意思是指将手伸出去的动作。基本含义包括实际的物理动作,如伸手去拿东西,以及比喻性的动作,如请求帮助或索取某物。
“伸手”作为一个动词短语,其词源较为直接,由“伸”和“手”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伸”意味着伸展或展开,“手”则是指人的上肢。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短语的含义和用法也逐渐丰富和多样化。
在某些文化中,“伸手”可能带有负面含义,暗示依赖或贪婪。而在其他文化中,伸手请求帮助则被视为正常和必要的行为。
“伸手”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寻求帮助、依赖或希望。在积极的情况下,它可能代表互助和团结;在消极的情况下,可能暗示无助或贪婪。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伸手”这个词汇,无论是描述实际的动作,还是比喻性地表达请求帮助。例如,在团队项目中,我曾伸手向同事寻求意见和建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伸手”:
在无尽的夜幕下,我伸手, 触摸那遥远的星光, 希望与梦想,在指尖跳跃, 伸手,不仅是寻求,更是拥抱。
在英语中,“伸手”可以翻译为“reach out”,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个动作可能具有相似的含义,但也可能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伸手”这个词汇在语言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不仅描述实际的动作,还承载着情感和文化的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灵活运用这个词汇对于丰富表达和深化理解至关重要。
1.
【伸】
(本作“申”。形声。从人,申声。本义:伸直,伸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伸,不屈也。 、 《广雅》-伸,展也。 、 《易·系辞上》-引而伸之。 、 《仪礼·士相见礼》。注:“志倦则见,体倦则伸。”-君子欠伸。 、 《淮南子·精神》。注:“频伸也。”-熊经鸟伸。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手指不可屈伸。
【组词】
伸吭、 伸舒、 伸不得手、 伸长倘脚、 伸卷、 伸屈、 伸歇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