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14: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14:01
“无面饼”这个词汇在字面上指的是一种没有面皮的饼,即饼的内部填充物或馅料,没有外层的包裹。这种描述通常用于形容某种食物的制作方式或外观特征。
在文学中,“无面饼”可能被用作比喻,象征着某种缺乏外在包装或掩饰的内在实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一种简单的、不加修饰的食物。在专业领域,如烹饪或食品科学,它可能特指某种特定的食品制作技术或产品。
同义词“馅饼”强调的是有外壳的饼,而“无面饼”则强调没有外壳。反义词“面皮”则是指包裹在馅料外面的部分。
“无面饼”这个词汇可能是现代汉语中新创造的词汇,用以描述一种特定的食物制作方式。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描述可能使用其他词汇来表达,如“馅饼”等。
在某些文化中,无面饼可能象征着简单、朴素和实用主义。在食物短缺的地区,无面饼可能是一种常见的食物形式,因为它不需要昂贵的面皮材料。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简单、朴实的生活,以及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满足。它可能唤起一种对简单食物的怀旧情感,或是对贫困生活的同情。
在个人生活中,无面饼可能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选择,尤其在预算有限时。它也可能是一种健康的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追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的人来说。
在诗歌中,可以将“无面饼”比喻为生活中的简单乐趣,或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情感交流,没有外在的修饰和包装。
视觉上,无面饼可能让人想到一堆色彩丰富的馅料,没有外层的包裹。听觉上,可能联想到烹饪时馅料在锅中翻炒的声音。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食品可能被称为“馅饼”、“肉饼”等,具体名称和制作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相似。
“无面饼”这个词汇虽然简单,但它揭示了食物制作的一种基本方式,以及在不同文化和生活背景下的多样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让我们思考食物、文化和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饼】 (形声。从食,并声。本义:古代面食的通称。后指扁圆形的面制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