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54: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54:16
“无面饎饦”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脸面的饎饦”。饎饦(bó tuō)是一种古代的面食,类似于现在的饺子或馄饨。这个成语比喻人没有面子,丢脸,或者形容事情做得不好,让人感到羞愧。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中因为某种行为或言论而感到尴尬或丢脸。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调侃某人做了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在专业领域,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因为它更多地属于日常语言和文学表达。
同义词:丢脸、失面子、尴尬、羞愧 反义词:有面子、光彩、荣耀、得意
这个成语的词源不太明确,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面子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没有太大变化,仍然用来形容人的尴尬或羞愧。
在文化中,面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个人的尊严和社会地位。因此,这个成语在社会中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用来描述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面子的情况。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尴尬、羞愧和丢脸的情景。它可能会让人想起那些不愿意回忆的尴尬时刻。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尴尬的朋友或同事。例如,如果有人在聚会上说错了话,我可能会私下里用这个成语来描述他的感受。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却似无面饎饦,
花间一梦,羞愧难当。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尴尬的场景,比如一个人在众人面前出丑的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周围人的窃窃私语和嘲笑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lose face”,意思是因为某种行为或**而感到尴尬或丢脸。这个概念在西方文化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不如在东方文化中那么根深蒂固。
“无面饎饦”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面子的重视,以及在社交场合中避免尴尬的愿望。它在日常交流和文学创作中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社交状态。在学汉语和理解**文化时,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1.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饦】
饼。
【引证】
《方言》-饼谓之饦。 、 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北人食面名馎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