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7: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7:45
“摧山搅海”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摧毁山岳,搅动大海。这个成语形容力量极大,能够改变自然界的巨大力量。它通常用来比喻人的力量或影响力非常强大,能够改变或影响重大的事物。
在文学作品中,“摧山搅海”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的非凡能力或壮举,如神话传说中的神灵或历史上的伟大领袖。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夸张地描述某人的强大能力或影响力。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或工程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比喻巨大的能量或工程项目的规模。
同义词:翻江倒海、撼天动地、惊天动地
反义词:微不足道、无足轻重
“摧山搅海”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显然是从古代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描述中演变而来的。在古代文学和神话中,经常有描述神灵或英雄具有改变自然界的能力,这个成语可能是从这些描述中抽象出来的。
在文化中,“摧山搅海”常常与英雄主义和壮志豪情联系在一起。它体现了人对力量和影响力的崇拜,以及对能够改变世界的英雄人物的向往。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和敬畏感。它让人联想到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宏伟的历史**,激发人们对力量和改变的渴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某个人的影响力或某个**的重要性。例如,在描述一个改变了行业格局的企业家时,我可能会说他“摧山搅海”。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摧山搅海力无穷,
翻江倒海势如虹。
英雄豪情传千古,
壮志凌云震九重。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巨大的身影站在山巅,双手挥动,山岳崩塌,海水翻腾。这样的画面配上激昂的音乐,能够很好地传达“摧山搅海”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ve mountains”或“shake the heavens”,这些表达也用来形容极大的力量或影响力,但它们没有“摧山搅海”那样具体和生动的自然界意象。
“摧山搅海”这个成语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力量感,它是*文化中对力量和影响力的一种赞美。在学这个成语的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汉语中对自然和力量的描绘,以及这些描绘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丰富了我的词汇库,并提供了描述强大力量的有力工具。
1.
【摧】
(形声。从手,崔声。本义:折断)。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云汉》-先祖于摧。 、 范仲淹《岳阳楼记》-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组词】
摧折、 摧剥、 摧烧
2.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3.
【搅】
(形声。从手,觉声。本义:扰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搅,乱也。 、 《诗·小雅·何人斯》-袛搅我心。
【组词】
搅攘、 搅恼、 搅家精、 搅尸灵
4.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