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0:21
词汇“匿怨”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匿”和“怨”。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匿怨”字面意思是隐藏怨恨,不表露出来。它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怀有不满或怨恨,但表面上不表现出来,甚至可能装作友好或无所谓的样子。
“匿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匿”(隐藏)和“怨”(怨恨)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有相关记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忍”和“和”,因此“匿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特点。人们常常被教导要忍耐和克制,不轻易表露负面情绪。
“匿怨”这个词给人一种压抑和复杂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内心充满矛盾,但又不得不隐藏自己真实情感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他们表面上对你友好,但私下里却对你不满或有怨言。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用“匿怨”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笑颜开,谁知匿怨深似海。”
想象一个表面上微笑的人,但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怨恨,这种画面可以与“匿怨”这个词联系起来。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mile in someone's face but curse them when they turn their back”,虽然不完全等同,但传达了类似的意思。
“匿怨”这个词汇揭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社会交往中的微妙之处。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中的隐含信息,提高我们的沟通技巧。
1.
【匿】
(形声。从匚(xǐ),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匿,亡也。 、 《广雅》-匿,藏也。 、 《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瑾瑜匿瑕。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而知匿其暱。 、 《论语》。皇疏:“藏也。”-匿怨而友其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
2.
【怨】
(形声。从心,夗(yuàn)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怨,恚也。 、 《论语》。皇疏:“恨也。”-曰怨乎。 、 《贾子道术》-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 、 《淮南子·说山》-不怨人取之。 、 《汉书·李广苏建传》-天子甚怨。 、 清·黄宗羲《原君》-人怨恶其君。 、 清·张廷玉《明史》-怨颇兴。 、 孙文《序》-怨愤所积。
【组词】
怨怅、 怨谤、 怨恶、 怨艾、 怨詈、 恩怨、 宿怨、 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