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3:21
募役法:这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募”和“役”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募”意味着招募或征集,而“役”通常指的是劳役或兵役。因此,“募役法”字面意思是指一种招募或征集劳役或兵役的法律或制度。
在古代**,募役法通常用于军事或公共工程的劳力征集。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可能出现在描述古代战争或大型工程建设的场景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法律学,募役法可能被用来讨论古代的征兵制度或劳役制度。
同义词:征兵法、征役法 反义词:募兵法(强调自愿参军)
募役法一词源于古代**的军事和行政实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和应用,特别是在不同的朝代和政治体制下。
在古代**,募役法是维持国家军事力量和完成大型公共工程的重要手段。这种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权力关系。
提到募役法,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艰苦劳作和战争的残酷。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古代人民生活的同情。
在历史学*中,我曾研究过不同朝代的募役法,这让我对古代**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募役法作为一个象征,代表古代人民的牺牲和奉献:
古道边,募役法下,
壮士出征,百姓劳作。
岁月悠悠,历史长河,
他们的身影,永不消逝。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的征兵官在村头宣读募役法,村民们面带忧色,而背景音乐可能是古筝的悠扬旋律,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制度可能被称为“征兵制度”或“劳役制度”,但其具体实施和影响可能因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募役法是一个反映古代*社会组织和行政管理的重要词汇。通过对这个词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古代*的社会结构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视野。
1.
【募】
(形声。从力,莫声。本义:招募;征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募,广求也。 、 《荀子·议兵》-招延募选。 、 《荀子·王制》。注:“招也。”-谨募选阅材货之上。 、 《吴子》-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材,以备不虞。
【组词】
募选、 募缘、 募召、 募民、 募格
假借为“膜”。
【引证】
《灵枢·百病始生》-募原之间,留著于脉。 、 《素问·奇病论》。注:“胸腹曰募。”-治之以胆募俞。
【组词】
募俞、 募原
2.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
3.
【法】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同基本义。
【引证】
《说文》-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 、 《易·蒙》-利用刑人,以正法也。 、 《书·吕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 《盐铁论·诏圣》-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 、 《管子·心术》-杀戮禁诛谓之法。 、 《大戴礼记》-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 《史记·陈涉世家》-失期,法当斩。 、 《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