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0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01:42
护官符:这个词汇在中文里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术语,它可能是由“护”和“官符”两个词组合而成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保护官员的符咒”或“官员的保护符”。在古代**,官员可能会佩戴某种象征性的物品以祈求平安或保护,这种物品可能被视为“护官符”。
由于“护官符”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象征官员的权力或保护,或者在讽刺文学中用来批评官员的特权。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讨论古代官制或文化的场合。
“护官符”这个词可能是现代创造的,用来描述古代官员可能佩戴的某种保护性物品。在古代文献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物品或概念可能存在于历史记载中。
在**古代社会,官员的地位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任何能够象征或实际提供保护的物品都可能被官员们所重视。护官符可能就是这样一个象征,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官员地位的尊重和对官员安全的关注。
提到“护官符”,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官场文化、官员的特权以及对权力的追求。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历史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古代社会结构和权力运作的思考。
由于“护官符”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但在讨论历史、文化或古代官制时,这个词汇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讨论点。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护官符”作为一个象征元素,用来描绘古代官员的生活、权力斗争或个人信仰。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官员佩戴护官符的画面,这可能包括官员的服饰、护官符的样式以及相关的仪式。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宫廷音乐或官员宣誓的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象征物品,如西方中世纪的骑士徽章或印章,它们也具有象征权力和保护的意义。
“护官符”这个词汇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能够引发对古代*官制、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表达方式。
1.
【护】
(形声。从言,蒦(huó)声。本义:保卫;保护)。
同本义。
【引证】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吏护还之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吾欲护汝。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从我杀贼护家室。 、
【组词】
护队、 护藏、 护梁、 护镜
2.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
3.
【符】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符信。
【引证】
《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 、 《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门关用符节。 、 《孟子》-若合符节。 、 《汉书·高帝纪》-封皇帝玺符节。 、 《史记·魏公子列传》-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
【组词】
符玺、 符宝郎、 符契、 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