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4:4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4:43:40
词汇“刃没利存”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词汇,它似乎是由几个汉字组合而成的,但并没有明确的意思。因此,我将尝试从这些汉字的基本含义出发,进行一些推测性的分析。
“刃”通常指的是刀剑的锋利部分,如刀刃。 “没”可以表示消失、不存在。 “利”通常指的是锋利、锐利。 “存”表示存在、保留。
将这些字组合起来,“刃没利存”可能是在描述一种情况,即刀刃虽然消失了,但其锋利的特性仍然保留。
由于这个词汇并不是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种物品或概念的本质特性不会因为外在形态的改变而消失。
同义词:锋芒不减、本质不变 反义词:锋芒尽失、本质改变
由于“刃没利存”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无从考证。
在某些文化中,刀剑象征着力量和勇气,因此“刃没利存”可能在强调即使外在形式改变,内在的力量和本质依然存在。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坚韧不拔、本质不变的情感,以及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核心特质的形象。
在个人经历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那些经历重大变化但本质未变的人或事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刀,刃没利存,心之剑,不锈不钝。”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把古老的剑,虽然锈迹斑斑,但依然能感受到它的锋利。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激昂的音乐来增强这种坚韧不拔的感觉。
由于这个词汇并不是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不存在。
“刃没利存”这个词汇虽然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但它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视角来思考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可以作为一个比喻来强调即使在变化中也能保持核心特质的概念。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利之名非刃也,刃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无刃,舍刃无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1.
【刃】
(指事。小篆字形,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锋所在。本义:刀口,刀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张舜徽注:“许云象形,而实指事。今俗称刀口。”-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 、 《书·费誓》-锻乃戈矛,砺乃锋刃。 、 《荀子·议兵》-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斩。 、 《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组词】
刀刃;迎刃而解
2.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
3.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
4.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