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40: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40:30
“思前想后”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思考前面的事情,又考虑后面的事情。基本含义是指在做决定或行动之前,反复思考和权衡各种可能性和后果。
“思前想后”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思考”和“考虑”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表达深思熟虑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思前想后”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慎思”原则,强调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这种思维方式在社会交往和决策过程中被广泛推崇。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谨慎的印象,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眉头紧锁,认真思考的画面。它传递出一种对事情负责、不轻率的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我面临重要的选择时,我都会思前想后,尽量考虑所有可能的后果,以确保我的决定是明智的。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思前想后,夜深人静,心事重重,月影婆娑。”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eighing the pros and cons”或“thinking twic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深思熟虑的概念。
“思前想后”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深思熟虑的文化内涵,也指导我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更为谨慎和明智的决策。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在跨文化交流中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
且闻太师见后无袭兵,领人马徐徐而行;又见折了余庆,辛环带伤,太师十分不乐,一路上思前想后。
一路上~,苦无良策。
1.
【思】
多胡须的样子
【组词】
于思
2.
【前】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前,进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 《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前致词。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不敢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驰而前。 、 《庄子》-孔子下车而前。
【组词】
前却、 前迈、 前旌
3.
【想】
(形声。心形相声。本义:想念;怀念;羡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想,冀思也。 、 杜甫《客居》-览物想故国。 、 苏轼《念奴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组词】
想似、 想思
4.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