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8:5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8:59:44
“物役”一词源自汉语,字面意思是指被物质所束缚或役使。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因为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物质享受或物质条件而失去了精神自由和自主性。
在文学作品中,“物役”常被用来批判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倾向,强调人们在物质追求中失去了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社会问题、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时,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中,“物役”是一个重要的概念,用于分析和批判物质主义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影响。
“物役”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物”和“役”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役”有役使、奴役的意思,因此“物役”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为被物质所奴役。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物质主义负面影响的一个术语。
在当代社会,“物役”一词常被用来批判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对个人和社会的负面影响。在许多文化中,人们开始反思过度追求物质财富是否真的能带来幸福和满足,从而推动了对精神生活的重视和追求。
“物役”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束缚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被物质所困,失去了自由和快乐的状态。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简单生活和精神追求的向往。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目睹一些朋友因为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家庭和健康,最终感到空虚和不满。这让我深刻理解了“物役”的含义,并提醒自己在生活中要保持平衡,追求更有意义的事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物役”:
在物役的迷宫中,我寻找着出口,
逃离那无尽的欲望,追求心灵的自由。
在视觉上,“物役”可能让人联想到拥挤的商场、闪烁的广告牌和无尽的消费选择。在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起嘈杂的购物环境、促销广告的声音和人们为了物质而忙碌的脚步声。
在不同文化中,“物役”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更为普遍,因此“物役”可能更常被用来批判这种现象。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强调精神追求和内在满足,因此“物役”可能被视为一种需要警惕的状态。
通过对“物役”的深入学习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物质主义对个人和社会的潜在危害。这个词提醒我们要警惕物质追求的过度,追求更有意义和满足的生活。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物役”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批判和反思现代社会的物质主义倾向。
1.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2.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