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2:09
声光:这个词汇通常指的是声音和光线的结合,或者是指通过声音和光线的组合来产生的效果。在字面意思上,“声”代表声音,“光”代表光线,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出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体验。
“声光”这个词汇在中文中直接结合了“声音”和“光线”的概念,没有复杂的词源历史。随着科技的发展,声光技术在娱乐、艺术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词汇的使用也更加多样化。
在现代社会,声光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娱乐活动,如音乐会、舞台剧、电影等,成为提升观众体验的重要手段。在特定文化中,声光可能还与节日庆典、**仪式等活动相关联。
声光往往给人带来震撼、梦幻、神秘等情感体验。在个人联想中,声光可能让人想起某些特别的时刻,如演唱会上的璀璨灯光和动听音乐。
在个人经历中,声光可能与某些难忘的娱乐活动相关,如观看一场精彩的声光秀,或者参与某个节日庆典中的声光表演。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星辰闪烁,声光交织,夜的帷幕下,梦开始编织。”
结合图片或视频,声光可以让人联想到绚丽的灯光秀、动感的音乐节奏,以及由此带来的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在不同语言中,声光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是声音和光线的结合。例如,英语中的“sound and light show”直接对应了中文的“声光秀”。
声光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声音和光线的物理现象,也体现了人类在艺术和娱乐领域对感官体验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声光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和分享那些结合了视觉和听觉的丰富体验。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光】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火,在人上”。本义:光芒,光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光,明也。 、 《释名·释天》-光,晃也,晃晃然也。亦言广也,所照广远也。 、 《楚辞·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 、 《淮南子·俶真》-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 、 《淮南子·本经》-日月淑清而扬光。 、 《易·观》-国之光。 、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 、 《史记·屈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光远而自他有耀者也。 、 《国语·晋语》-光明之耀也。 、 《孟子》-容光必照焉。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清·邵长蘅《阎典史传》-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西。
【组词】
阳光;灯光;反光、 色光、 晨光、 曙光、 光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