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5: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5:22
推辞:指拒绝接受或承担某项任务、邀请、请求等,通常是因为不愿意、不方便或不合适。
细微差别:
推辞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推”(推开)和“辞”(言辞)组合而成,意为用言辞推开某事。在古代汉语中,推辞常用于官方文书,表示拒绝任命或请求。
在中国文化中,推辞常用于表达谦逊和礼貌,尤其是在面对邀请或荣誉时。这种行为被视为一种美德,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对自身能力的谦虚评价。
推辞可能引起轻微的负面情感,因为它意味着拒绝或不接受。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推辞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自我保护或明智选择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多次使用推辞来拒绝不必要的社交活动,以便有更多时间专注于个人兴趣和家庭。
诗歌:
月光下,我推辞了夜的邀请,
选择了孤独的宁静,
在书页间,寻找心灵的慰藉。
视觉:推辞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门口礼貌地拒绝进入,或是在会议室中坚定地摇头。
听觉:推辞的声音可能是温和而坚定的“不,谢谢”,或是更正式的“我必须婉拒”。
在英语中,“推辞”可以对应为“decline”或“refuse”,但在西方文化中,拒绝可能更为直接,较少涉及谦逊的表达。
推辞是一个在多种语境中都非常有用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灵活性,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行为准则。在个人表达中,推辞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1.
【推】
(形声。从手,隹(zhuī)声。本义:手向外用力使物体移动或向前移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推,排也。 、 《仓颉篇》-推,軵也,前也。 、 《孟子·万章上》-若己推而内之沟中。 、 《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推堕附马河中。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始欲着推字。 、
【组词】
推毂、 推抢、 推沟、 推行、 推引、 推天抢地、 推转
2.
【辞】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辞,讼也。 、 《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善于辞案条教。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