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19: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19:20
啮齿目(Rodentia)是哺乳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目,其特征是具有一对不断生长的门牙,需要通过啃咬来磨短。这些动物通常以植物为食,包括坚果、种子、根和叶等。啮齿目动物种类繁多,包括老鼠、松鼠、仓鼠、豚鼠、豪猪等。
在专业领域,如生物学和动物学,“啮齿目”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分类和研究这些动物的生态、行为和进化。在文学中,啮齿目动物常被用作象征或隐喻,例如在童话故事中代表勤劳或机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啮齿动物”来形容那些喜欢啃咬东西的人或宠物。
“啮齿目”一词源自拉丁语“rodens”,意为“啃咬”,加上表示“类”或“目”的后缀“-ia”。在科学分类中,啮齿目一直是一个稳定的分类单元,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其内部分类的细节有所调整。
在许多文化中,啮齿目动物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在**文化中,老鼠(啮齿目的一种)有时被视为财富和繁荣的象征,因为它们繁殖迅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啮齿目动物可能引发复杂的情感反应,既有对它们可爱和有趣一面的喜爱,也有对它们可能传播疾病或损害农作物的担忧。
在宠物饲养中,许多人选择啮齿目动物如仓鼠或豚鼠作为宠物,因为它们相对容易照顾且成本较低。
在诗歌中,啮齿目动物可以被用来象征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节奏:
松鼠跳跃在秋天的林间,
啮齿的节奏,生命的旋律,
种子在齿间传递,
自然的秘密,不言而喻。
观看啮齿目动物的视频,如松鼠在树林中跳跃,可以带来轻松和愉悦的感觉。它们的啃咬声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的自然环境。
在不同文化中,啮齿目动物的象征意义和人们对它们的看法各不相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老鼠可能更多地与负面形象如疾病和肮脏联系在一起。
“啮齿目”作为一个科学术语,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和分类自然界中的动物,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好奇和探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和丰富地描述世界。
1.
【啮】
(会意。从口,从齿。表示咬。本字从齿,(qì)声。本义:用嘴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啮。鸟曰啄,兽曰囓。-囓,噬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卧啮雪。 、 《后汉书·费长房传》-众蛇竞来,啮索且断。 、 《新唐书·李勚传》-勚感涕,因啮指流血。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啮人,无御之者。
【组词】
啮指、 啮咬、 啮啃、 啮齿、 啮噬、 啮心、 啮雪吞毡、 啮臂
2.
【齿】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 《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发堕齿槁。
【组词】
齿吻、 齿颊
3.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