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6: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6:36
啮龁(niè hé)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动物咬或啃。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或争斗。
“啮龁”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确实是指动物的咬啃行为。随着语言的发展,其意义逐渐扩展,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争斗。
在**传统文化中,冲突和争斗往往被视为负面的社会现象,因此“啮龁”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仍然保留了其负面含义,常用来描述不和谐的社会关系。
“啮龁”这个词给人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激烈的争斗和不可调和的矛盾。在情感上,它可能引发人们对冲突和斗争的负面情绪。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使用“啮龁”这个词,因为它较为文雅且带有一定的文学色彩。但在阅读文学作品或分析社会现象时,这个词能够准确地表达复杂的冲突关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啮龁之声不绝于耳, 人们在争斗中寻找和平, 在矛盾中探求真理。”
想象两只动物在激烈地争斗,互相咬啃,这种场景可以与“啮龁”这个词联系起来。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尖锐的咬合声和嘶吼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lash”或“conflict”,它们在表达冲突和争斗的意义上与“啮龁”相似,但缺乏“啮龁”那种具体的动物咬啃的比喻意味。
“啮龁”是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词汇,它通过动物咬啃的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和争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选择,使表达更加生动和精确。
1.
【啮】
(会意。从口,从齿。表示咬。本字从齿,(qì)声。本义:用嘴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啮。鸟曰啄,兽曰囓。-囓,噬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卧啮雪。 、 《后汉书·费长房传》-众蛇竞来,啮索且断。 、 《新唐书·李勚传》-勚感涕,因啮指流血。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啮人,无御之者。
【组词】
啮指、 啮咬、 啮啃、 啮齿、 啮噬、 啮心、 啮雪吞毡、 啮臂
2.
【龁】
用牙齿咬东西。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直龁敌领。 、 唐·李朝威《柳毅传》-饮龁其异。
【组词】
龁吞、 龁啮、 龁萁、 龁咬、 龁啖、 龁齧
吞蚀。
【引证】
清·王夫之《宋论》-抑能止锋戢锐,画燕自守,而不以吞契丹者龁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