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3: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3:29
词汇“反义词”的深入学习和分析:
“反义词”是指在意义上相对立或相反的词语。例如,“大”和“小”,“高”和“低”,“快”和“慢”等。
“反义词”一词源自汉语,由“反”和“义词”组成,表示意义相反的词汇。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反义词的概念一直存在,用于丰富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中华文化中,反义词常用于诗词和对联中,通过对比增强艺术效果。在西方文化中,反义词也广泛应用于文学和哲学中,用于探讨对立统一的概念。
反义词常引发对比和冲突的联想,激发思考和讨论。例如,“生”与“死”的对立,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反义词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例如,在辩论中使用反义词来强调对立观点。
在诗歌中,反义词可以创造出强烈的对比效果:
黑夜与白昼,
寂静与喧嚣,
爱与恨,
生与死,
在时间的轮回中交织。
在英语中,“antonym”对应“反义词”,用法和概念相同。在其他语言中,如法语的“antonyme”,德语的“Antonym”,也都有类似的概念。
反义词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帮助我们表达对立和对比,丰富了语言的层次和深度。在学习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反义词是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1.
【反】
(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
同本义 同: 翻
【引证】
《说文》-反,覆也。 、 《孟子·公孙丑上》-以齐王,由反手也。 、 《汉书·张安世传》-何以知其不反水浆邪?
2.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3.
【词】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词,意内而言外也。 、 《世说新语·轻诋》-词色甚强。 、 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 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
【组词】
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 词锋、 词不达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