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23: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23:56
词汇“[夭孽]”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夭孽”进行分析:
“夭孽”字面意思是指早夭的儿童或少年,特指那些因不幸或罪孽而早逝的孩子。其中,“夭”指的是未成年而死,“孽”则有罪孽、不幸的含义。
在古代文学中,“夭孽”常用来形容那些命运多舛、不幸早逝的少年,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在口语或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因为它带有浓厚的古风和特定的文化背景。
“夭孽”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夭”字古已有之,意为未成年而死;“孽”字则有罪孽、不幸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已很少见到。
在古代社会,儿童的死亡率较高,因此“夭孽”一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和对不幸命运的哀叹。在现代社会,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这个词汇已不再适用。
“夭孽”一词带有一种悲剧和哀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它唤起人们对不幸早逝者的同情和哀悼。
由于“夭孽”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在学术研究或古典文学创作中,可能会涉及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一首关于命运无常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夭孽”一词来增强悲剧色彩:
命运无常,夭孽之子,
花季未至,已随风逝。
“夭孽”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葬礼的场景,或是悲伤的音乐旋律,如古琴曲《广陵散》中的哀婉部分。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夭孽”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不幸早逝的孩子”在不同文化中都有存在。
“夭孽”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色彩的词汇,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生命和命运的深刻认识。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已经非常有限,但它仍然是语言宝库中的一部分,值得我们了解和尊重。在学习语言和文学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脉络。
1.
【夭】
(象形。小篆字形,象头部屈曲的样子。本义:屈,摧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从大而屈其首,指事,申者,腰之直,夭者头之曲。-夭,屈也。 、 《论语》-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管子·禁藏》-毋伐木,毋夭英,毋附竿。
【组词】
夭英
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
【引证】
《释名》-少壮而死曰夭。 、 《礼记·王制》-不殀夭。 、 《孟子·尽心上》-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 《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夭其稚枝。 、
【组词】
夭札、 夭死、 夭厉
2.
【孽】
(形声。从子,薛声。从子,与子孙有关。本义:庶出的,宗法制度下指家庭的旁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凡木萌旁出皆曰蘖,人之支子曰孽,其义略同。”-孽,庶子也。 、 《史记·商君书》-商君者,魏之庶孽公子也。 、 《孟子·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孤立之臣,庶出之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通达事理)。
【组词】
孽长子,孽子、 孽出、 孽孙、 孽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