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6: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6:44
愠怒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内心感到不满或生气,但这种情绪通常没有爆发出来,而是保持在内心深处。它描述的是一种较为克制和内敛的愤怒情绪。
“愠怒”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愠”字意为心中不快,“怒”字意为生气。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和《论语》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忍”和“克制”,因此“愠怒”这种内敛的愤怒表达方式更符合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随着个人表达的自由度增加,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直接表达愤怒。
“愠怒”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沉默中积累的力量,可能在某个时刻爆发出来。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因为朋友的不理解而感到愠怒,但我选择了沉默,后来通过沟通解决了问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愠怒”:
愠怒如秋叶,
在风中轻轻摇曳,
未曾落地,
却已染黄了心田。
在英语中,“愠怒”可以对应为“resentment”或“suppressed anger”,这些词汇也描述了一种内心的不满和愤怒,但没有直接爆发出来。
通过对“愠怒”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种情绪的复杂性和它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准确把握和运用这类词汇,能够丰富我的表达方式,更好地传达我的情感和思想。
1.
【愠】
(形声。从心,昷(wēn)声。本义:含怒,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愠,怒也。 、 《苍颉篇》-愠,恨。 、 《礼记·檀弓》。注;“犹怒也。”-舞斯愠。 、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愠而不出。 、 《诗·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 、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组词】
愠怍、 愠恚
2.
【怒】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怒,恚也。 、 《国语·周语》-怨而不怒。 、 《诗·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 唐·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 、 唐·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 、 晋·干宝《搜神记》-王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