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5 04:1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5 04:14:22
前提:在逻辑学和日常语言中,前提是指在推理过程中作为基础的陈述或假设,它为结论的成立提供支持。字面意思是指在某个事物或情况发生之前必须存在或被接受的条件或状态。
前提一词源自拉丁语“prae-”(前)和“dicere”(说),最初用于逻辑学,后来扩展到日常语言中,指代任何形式的预先设定或假设。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前提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前提可能更倾向于群体共识,而在个人主义文化中,前提可能更强调个人假设。
前提一词常常带有一种逻辑性和理性的感觉,让人联想到严谨的推理和论证过程。它也可能引发对假设和现实的反思,有时会带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不自觉地使用前提来构建对话和理解世界。例如,在和朋友讨论电影时,我们可能会基于“大家都喜欢看动作片”的前提来推荐电影。
诗歌:
在晨曦的前提中,
露珠静静地等待,
太阳的光芒,
是新一天的承诺。
视觉:想象一个逻辑学家的书房,书架上摆满了关于前提和推理的书籍,墙上挂着逻辑图表。 听觉:听到一个辩论赛,参赛者在阐述他们的前提,声音中充满了逻辑和说服力。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premise”和法语的“prémisse”,虽然词汇不同,但概念相似,都指代推理的基础。
前提是逻辑推理和日常交流中的关键元素,它帮助我们构建合理的论证和理解复杂的情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前提对于提高逻辑思维和沟通效率至关重要。
1.
【前】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前,进也。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 《乐府诗集·陌上桑》-罗敷前致词。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聊斋志异·狼三则》-狼不敢前。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驰而前。 、 《庄子》-孔子下车而前。
【组词】
前却、 前迈、 前旌
2.
【提】
(形声。从手,是声。本义:悬持;悬空拎着物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提,挈也。 、 《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 《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 、 明·魏禧《大铁锥传》-一贼提刀。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椊下提殴之。 、 《聊斋志异·促织》-提竹筒丝笼。
【组词】
提壶,提桶;提开水;提掳、 提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