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5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55:20
浮头滑脑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人表面上看起来聪明机灵,但实际上缺乏真诚和深度,行为轻浮,不稳重。这个词汇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外表精明但内心不踏实、不诚实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浮头滑脑 常用来描绘那些善于言辞但缺乏实际行动的人物,如某些小说中的反面角色。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聪明但实际上不可靠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人际关系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某些人的行为模式。
浮头滑脑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由民间口语逐渐演变而来。在古代文献中较少见到,更多是在近现代文学作品和日常口语中出现。
在传统文化中,诚实和稳重是被高度推崇的品质。因此,浮头滑脑** 这个词汇带有明显的负面评价,反映了社会对于表面功夫和实质内容的区分。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联想到的是不可靠、不真诚的人。在表达时,使用这个词汇可能会带有批评或警示的意味。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聪明但实际上不靠谱的人,我可能会用浮头滑脑来形容他们,以此提醒自己和其他人保持警惕。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浮头滑脑言如蜜, 心底空空似无物。 世人莫被表象迷, 真诚方可得人心。
视觉上,浮头滑脑 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光鲜但内容空洞的画面,如装饰华丽的空盒子。听觉上,可能联想到那些听起来很动听但实际上没有实质内容的言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slick and superficial" 或 "all talk and no action",这些表达也强调了表面功夫和实质内容的区别。
浮头滑脑 这个词汇在描述人的行为和品质时非常有用,它帮助我们识别那些表面功夫和实质内容不一致的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座中几个人,都是浮头滑脑的,没有甚么事可记。
1.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 【头】 名词后缀。 方位词后缀。
3.
【滑】
(形声。从水,骨声。本义:滑溜,光滑)。
同本义。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间关莺语花底滑。 、 清·姚鼐《登泰山记》-道中迷雾冰滑。
【组词】
滑擦、 滑出律、 滑踏、 滑刺溜
4.
【脑】
(形声。本义:脑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囟头会匘盖也。字亦作腦。-匘,头髓也。从匕,匕,相比著也。巛象发,囟象脑形。 、 《考工记·弓人》-蹙于(脑)而休于气。 、 《素问·五藏生气篇》。注:“脑为髓海。”-其荣发也。 、 《春秋元命苞》-人精在脑。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梦与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盐其脑,是以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