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50: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50:02
“严母扫墓”这个词汇在中文语境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固定短语,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严母”和“扫墓”。从字面意思来看,“严母”指的是一位严格的母亲,而“扫墓”则是指在清明节或其他纪念日去墓地祭扫祖先的行为。结合起来,“严母扫墓”可以理解为一位严格的母亲在扫墓时的情景。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严格的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场景,强调母亲在家庭中的权威和对传统俗的重视。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提到,可能会用来形容一个家庭在传统节日中的严肃氛围。在专业领域,如民俗学或家庭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家庭结构和传统俗的关系。
“严母”和“扫墓”都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没有特定的词源故事。随着社会的发展,“扫墓”这一*俗在**社会中一直保持着重要的地位,而“严母”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家庭角色描述。
在**文化中,扫墓是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的重要方式,而“严母”则代表了传统家庭教育中的一种典型形象。这个词汇反映了家庭和社会对传统价值的重视。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种严肃、庄重的氛围,以及对家族传统的尊重。它可能唤起人们对家庭责任和传统*俗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与个人的家庭经历相关,比如回忆起童年时跟随父母去扫墓的情景,或是观察到周围家庭在传统节日中的行为模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又绿江南岸,严母扫墓心自安。”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片宁静的墓地,母亲严肃的面容和整齐的衣着。听觉上,可能是扫墓时的沉默或是低声的祈祷。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严格的家长”和“纪念祖先”的结合,但具体的表达和*俗会有所不同。
“严母扫墓”这个词汇虽然不是一个常见的短语,但它反映了家庭、传统和社会价值观的交织。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社会俗。
1.
【严】
同本义。
【引证】
《孟子·公孙丑下》-事严,虞不敢请。
【组词】
严急、 严行、 严鼓
严厉;严肃。
【引证】
《韩非子·五蠹》-诛严不为戾。 、 《聊斋志异·促织》-严限追比。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性严毅。
【组词】
严紧、 严查、 严假、 严戢、 严讥、 严谴、 严辞、 严罚、 严察、 严禁、 严愎、 严参、 严处、 严敏、 严重、 严介、 严色、 严直、 严威、 严庄、 严远、 严悫、 严谕、 严凝、 严懔
2.
【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亲有乳之形。本义:母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 《苍颉篇》-母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 、 《易·说卦》-坤为母。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 、 《礼记·曲礼》-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 、 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
【组词】
母难、 母以子贵、 母子、 母族、 母道
3. 【扫】
4.
【墓】
(形声。从土,莫声。本义:上古时期凡掘塘穴葬棺木,盖土与堆平,不植树者称墓。泛指坟墓)。
同本义。后不加区别,统称作墓。
【引证】
《说文》-墓,丘也。 、 《广雅》-墓,冢也。 、 《论衡·讥日》-墓,土也。 、 《周礼·墓大夫》注-冢茔之地。 、 《礼记·曲礼》-适墓不登垄。 、 《礼记·檀弓》。注:“墓谓兆域,今之封茔也。”-古也墓而不坟。 、 《古诗十九首》-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 《礼记·檀弓上》-古也墓而不坟。 、 张溥《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组词】
墓庐、 墓隧、 墓堂、 墓庭
1. 【严氏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