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9:1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9:18:05
捉贼捉赃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捉拿小偷时必须同时找到赃物。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处理问题或争议时,必须掌握确凿的证据,才能使人信服,避免冤枉好人。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法律实践。在古代,捉拿盗贼时如果没有找到赃物,往往难以定罪。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需要证据支持的场合。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对公正和证据的重视。在社会生活中,它提醒人们在处理争议时要客观公正,避免冤枉无辜。
这个成语给人以严谨和公正的印象,让人联想到法庭上的正义和法律的威严。它也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理性对待问题,不要轻易下结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无端指责我,我会用“捉贼捉赃”来要求对方提供证据,以维护自己的清白。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正义的天平上,捉贼捉赃,
证据如星辰,照亮黑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tch someone red-handed”,意指当场捉住某人正在犯罪,强调的是现场证据的重要性。
捉贼捉赃 这个成语强调了证据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无论是在法律领域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原则。它提醒我们在做出判断和决策时要基于事实和证据,避免主观臆断。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对于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和公正的态度至关重要。
谚曰:‘捉贼捉脏,捉捉双。’此虽俚言,极为有道。
~,捉奸见双。又无证见,如何断得他罪。
1.
【捉】
(形声。从手,足声。本义:握,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捉,搤也。 、 《广雅》-捉,持也。 、 《世说新语·方正》-伊便能捉杖打人。 、 《左传》-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 、 《三国志》-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
【组词】
捉发、 捉秤、 捉手、 捉身、 捉船、 捉笔
2.
【贼】
(会意。小篆字形,从戈,则声。从戈,刀毁贝。 本义:残害;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贼,败也。 、 《荀子·修身》-害良为贼。 、 《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 、 《庄子·秋水》-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 、 《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毁则,坏法也。”-毁则为贼。 、 《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下广汉廷尉狱,又坐贼杀不辜。
【组词】
贼毫、 贼伦、 贼仁、 贼蚀、 贼义、 贼害、 贼蠹、 贼殃
3.
【捉】
(形声。从手,足声。本义:握,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捉,搤也。 、 《广雅》-捉,持也。 、 《世说新语·方正》-伊便能捉杖打人。 、 《左传》-叔武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 、 《三国志》-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
【组词】
捉发、 捉秤、 捉手、 捉身、 捉船、 捉笔
4.
【赃】
(形声。左形,右声。本义:赃物) 同本义。
【引证】
《列子·天瑞》-以赃获罪,没其先居之财。
【组词】
赃仗、 赃派、 栽赃、 窝赃;追赃;分赃;退赃;销赃;赃品、 赃银
贪污;行贿。
【引证】
《广韵》-纳贿曰赃。 、 《后汉书·质帝纪》-南阳太守韩昭坐赃,下狱死。 、 《魏书·世祖纪》-所在虏掠,赃各千万计,并斩之。
【组词】
赃秽、 赃罪、 赃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