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1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15:10
“以点带面”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一个点来带动整个面。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抓住或解决一个小问题、小部分,来影响或解决整个大问题、大部分。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及通过局部优化来达到整体改善的效果。
在文学中,“以点带面”常用于描述一种策略或方法,通过一个小的**或细节来反映更大的主题或问题。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解释如何通过一个小步骤或改变来影响整体情况。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经济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通过优化局部流程或策略来提升整体效率或效果。
同义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强调的是一个小动作或变化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而“一叶知秋”则是通过一个小迹象来预测整体趋势。反义词“隔靴搔痒”和“杯水车薪”则分别表示措施不切实际和效果微不足道。
“以点带面”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现代,主要是在20世纪中后期随着管理学和系统论的发展而逐渐被广泛使用。它体现了系统思维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及通过优化局部来达到整体优化的理念。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抓重点”和“以小见大”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念相呼应。在社会实践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指导政策制定和问题解决,强调通过关键点的突破来带动全局的发展。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策略性的联想,让人想到通过智慧和策略来解决问题。它鼓励人们关注细节,通过优化细节来提升整体效果,给人以务实和高效的印象。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经在组织一个小型活动时使用了“以点带面”的策略。通过精心设计活动的一个亮点,成功吸引了更多人的参与,最终使得整个活动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以点带面,星光引路, 细微之处,见宇宙宏图。”
视觉上,可以联想
考虑全面布局,因此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
当领导必须坚持点面结合,善于~。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点】 收拾;贿赂。
3.
【带】
(象形。小篆字形,上面表示束在腰间的一根带子和用带的两端打成的结。下面象垂下的须子,有装饰作用。本义:大带,束衣的腰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 、 《仪礼·士虞礼记》-不说带。 、 《诗·卫风·有狐》-之子无带。 、 《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 、 《世说新语·文学》-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 、 《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围城。
【组词】
带冕、 带围、 带钩、 带头
4.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