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7:23
“灼背烧顶”这个词汇字面意思是背部和头顶受到强烈的热量或阳光的炙烤,形容极度的炎热或痛苦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极端的天气条件,如沙漠中的烈日,或者比喻某种极端的心理状态,如内心的煎熬。在口语中,可能用来形容在炎热的天气中感到非常不舒服。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或医学,可能用来描述特定的环境条件或症状。
同义词:炙热、酷热、烈日炙烤 反义词:凉爽、清凉、阴凉
“灼背烧顶”这个词汇可能是由“灼”和“烧”两个动词组合而成,形容极端的热量作用于身体的感觉。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可能用来形容极端的天气或身体的不适。
在某些文化中,炎热的天气可能与特定的社会活动或节日相关,如印度的霍利节,人们会在炎热的天气中互相泼水以降温。在这种情况下,“灼背烧顶”可能与这些文化习俗形成对比。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人们对炎热天气的不适感,或者对在极端环境下坚持工作的人的同情。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沙漠、烈日和干旱的景象。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有一次在炎热的夏天长时间户外活动,真正体验到了“灼背烧顶”的感觉,这种经历让人印象深刻,也更加理解这个词汇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烈日当空,灼背烧顶,沙漠中的旅人,步履维艰,心中却有一片绿洲的憧憬。”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沙漠中,烈日下的旅人,汗水滴落在滚烫的沙地上。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缓慢、音调沉重的音乐,来表达这种极端炎热和疲惫的感觉。
在不同语言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班牙语中,可能会用“quemarse al sol”(被太阳烧伤)来形容类似的感觉。
“灼背烧顶”这个词汇虽然描述的是一种物理感觉,但它也可以引发人们对环境、文化和个人经历的深层次思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还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体验。
用浮屠法灼背烧顶,刺血书佛经。
1.
【灼】
(形声。从火,勺声。本义:烧,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灼,炙也。 、 《诗·节南山》笺-皆忧心如火灼烂之矣。 、 《史记·龟策传》-征丝灼之。 、 《淮南子·泛论》-不可灼也。 、 《楚辞》-唐虞点灼而毁议。 、 《书·洛诰》-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
【组词】
灼艾、 灼臂落发、 灼火
2.
【背】
(形声。从肉,北声。本义:脊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背,脊也。 、 《素问·脉要精微论》-背者,胸中之府。 、 《史记·梁孝王世家》-牛足出背上。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 明·魏学洢《核舟记》-左手抚鲁直背。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不呼则杖其背。
【组词】
芒刺在背;背袋、 背花、 背子
3.
【烧】
(形声。从火,尧声。本义:使物着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烧,爇也。 、 《礼记·内则》。注:“烧烟,于火中也。”-雏烧。 、 《管子·轻重甲》。注:“猎而行火曰烧。”-齐之北泽烧火。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资治通鉴》-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组词】
干柴好烧;他把衣服烧了一个洞;烧葬、 烧丹炼汞、 烧糊了卷子、 烧埋钱、 烧冷灶、 烧利市、 烧琴煮鹤
4.
【顶】
(形声。从页(xié),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顶颠也。 、 《易·大过》-过涉灭顶。 、 《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肩高于顶。 、 清·方苞《狱中杂记》-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
【组词】
头顶;秃顶;顶光、 顶珠、 顶角、 顶颡、 顶老、 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 顶搭子 、 顶门上针、 顶虫、 顶疮、 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