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20:5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20:53:20
“持危扶颠”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扶持危险、颠倒的事物,使其恢复正常或稳定状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危难时刻给予帮助,或者在混乱局面中起到稳定作用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持危扶颠”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挽救危局。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赞扬某人在困难时刻的帮助或支持。在专业领域,如政治、经济或社会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政策或措施在危机中的作用。
“持危扶颠”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古代**人对于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行为的赞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军事或政治领域,也适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各个层面。
在文化中,“持危扶颠”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即在他人或社会面临困难时,应该伸出援手,共同克服困难。这种价值观在社会中被广泛推崇。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英雄主义、无私奉献和团结协作。它激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应退缩,而应勇敢地站出来,共同面对挑战。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在朋友或家人遇到困难时,自己给予的帮助和支持。例如,在朋友失业时,提供职业指导或经济援助,帮助他们重新站起来。
在诗歌中,可以将“持危扶颠”融入到描述自然灾害或社会危机的诗句中,表达人类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互助精神。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人们在洪水中互相扶持的画面,或者在战争中士兵们并肩作战的场景。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激昂的交响乐或合唱曲,来表达这种团结和奋斗的精神。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steady the ship”或“to right the wrong”,虽然不如“持危扶颠”那样具有强烈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但也表达了在困难时刻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概念。
“持危扶颠”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展现出勇气和责任感,帮助他人和社会度过难关。在个人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允迪栋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贻鼎折之凶。
1.
【持】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持,握也。 、 《礼记·射义》-持弓矢审固。 、 《国语·越语》-有持盈。 、 晋·干宝《干将莫邪》-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 《战国策·燕策》-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组词】
持仗、 持斧操斤、 持笔;持戟
2.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3.
【扶】
(形声。从手,夫声。从“手”,表示与手的动作有关。本义:搀扶)。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季氏》-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 《战国策·卫策》。注:“扶,谓下车。”-车至门扶。 、 《左传·宣公二年》-遂扶以下。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扶杖望朱砂庵而登。
【组词】
扶绰、 扶策、 扶掖、 扶挈、 扶将
4.
【颠】
(形声。从页(xié),真声。本义: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颠,顶也。 、 《国语·齐语》-班序颠毛。 、 《后汉书·蔡邕传》-诲于华颠胡老。
【组词】
颠毛、 颠顶、 颠童